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李樂成:加強黨的創新理論武裝 堅定不移推進新型工業化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10-22 點擊:次
								加強黨的創新理論武裝 
								堅定不移推進新型工業化
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 李樂成
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實現新型工業化是關鍵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推進新型工業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重要論述,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我們黨對工業化的規律性認識,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了根本遵循。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我們必須學習領會好、研究闡釋好、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論述,用以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推進新型工業化不斷邁上新臺階。
一
深刻認識新型工業化理論的重大意義
推進新型工業化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舉旗定向、掌舵領航,就推進新型工業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重要論述,深刻闡明新型工業化的戰略定位、總體目標、重要原則、重點任務、方法路徑,蘊含著堅定理想信念、鮮明政治導向、深遠戰略思維、真摯人民情懷和科學思想方法,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導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論述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我們要深刻認識把握這一創新理論的重大意義,增強貫徹落實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
從歷史邏輯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論述是中國共產黨不懈探索社會主義工業化發展道路形成的寶貴思想結晶。實現工業化是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對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進行了不懈探索。毛澤東同志指出:“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黨中央提出了“優先發展重工業”“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等戰略部署。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總結并充分運用我國工業化發展的成功經驗,從新的實際出發,強調“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 “制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強調“中國夢具體到工業戰線就是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強調“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實現新型工業化是關鍵任務”。這一系列關系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發展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深化了我們黨對工業化的規律性特別是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規律性認識。
從理論邏輯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論述是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指導新型工業化發展實踐形成的重大理論成果。我們黨歷來重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學習研究運用。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思想家、戰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銳判斷力、理論創造力,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提出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制造業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高的戰略性轉變等新論斷新觀點,從根本保證、價值取向、生產和需要的關系等方面,形成了許多重大理論成果,為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出了重要原創性貢獻。
從現實邏輯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論述是新時代新征程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科學行動指南。新時代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新型工業化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地位更加穩固,制造業“強起來”的步伐持續加快,制造業由大到強躍升的勢能不斷累積,彰顯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論述的強大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當前,我國新型工業化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既有難得歷史機遇,又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霸權主義、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甚囂塵上,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我們必須自覺堅持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論述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推進新型工業化行穩致遠。
二
					加強對新型工業化重大問題研究
					 
理論的價值在于指導實踐。“十四五”即將收官、“十五五”即將開局,編制好“十五五”規劃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論述為指導,加強重大問題研究,為編制規劃提供重要參考。
(一)關于形勢研判
形勢決定任務。綜合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比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對產業發展的影響日益廣泛深入,特別是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引發產業發展模式、企業形態等的深刻變革。如何抓住先機、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是我們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課題。再有,全球技術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期,新技術新應用不斷涌現,同時技術發展又具有不確定性,我們如何搶抓機遇加快發展步伐并防止出現“技術踏空”,需要對技術發展演進規律和趨勢有深刻的把握。再比如,國際形勢變亂交織,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不斷升級,我面臨的安全風險挑戰增多。如何有效防范化解風險挑戰,筑牢安全發展底座,是我們必須著力解決的重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形勢在變、任務在變、工作要求也在變,必須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對面臨形勢要認真研判,堅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產業的發展,胸懷大局、把握大勢,堅定發展的信心和決心,直面問題挑戰,改革創新,破浪前行。
(二)關于“強筋壯骨”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國已成為世界制造業大國,制造業增加值連續15年位居全球首位。在全世界504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大多數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制造業大而不強、臃腫虛胖體弱問題仍然突出。當前,制造業領域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發達經濟體推行“再工業化”,推進制造業回流。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積極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加快工業化進程。我國制造業面臨“前有圍堵、后有追兵”之困。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制造業必須筑牢”,“要堅定不移把制造業和實體經濟做強做優做大”。面向未來,制造業發展必須苦練內功、在“強筋壯骨”上狠下功夫,要在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上取得新突破,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夯實產業基礎;要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取得新突破,鞏固提升優勢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要在培育優質企業上取得新突破,培育造就一大批具有生態主導力和產業鏈控制力的世界一流企業,以及眾多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企業,營造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的良好生態;要在加強國際交流合作上取得新突破,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提升規則、規制、標準等方面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唯其如此,我們才有能力、有底氣應對復雜局面,任憑國際風云變幻,做到“風雨不動安如山”“亂云飛渡仍從容”,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
(三)關于價值創造
現在我國工業生產規模已經很大,部分產品產量甚至超過了全球的60%、70%,同時隨著我國人口增長拐點的出現,鋼鐵、水泥等產業規模已經達到峰值,傳統“低價、走量”規模擴張模式已難以為繼。必須堅持以優爭先、以質取勝,提升制造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以高質量的供給創造和引領需求,不斷拓展發展新空間。要順應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趨勢,通過科技引領、數字賦能、質量筑基、文化鑄魂、品牌增值,推動制造業由規模擴張重點轉向價值創造,提高增加值率,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向價值鏈上游攀升,不斷提高質量和效益。比如,工業設計運用豐富中華傳統文化元素,將其注入中國產品、塑造中國品牌,對于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2022年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和前一段時間爆火的拉布布(LABUBU)就是典型例子,憑借可愛造型和個性設計等,成為頂流文創產品。強化價值創造是產業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涉及發展觀念的轉變、發展模式的創新、發展路徑的優化,要勇于探索、大膽實踐,真正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路子。
(四)關于發展動力
發展動力決定發展速度、效能和可持續性。目前我國一些傳統動能正在減弱,新動能尚在培育和壯大之中,還不能完全彌補傳統動能下降的缺口。2024年,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僅約13.4%,與傳統產業80%左右的占比比起來,還只是小塊頭。動力從哪來?要靠創新、靠改革。從深化改革看,當前制約工業和信息化高質量發展的堵點問題、影響經營主體活力的難點問題、危及產業安全的風險問題還不少。比如,數據已成為新型生產要素,但目前我國數據資源利用不足,制約數據“供得出”“流得動”“用得好”的卡點堵點問題依然突出,數據采集、流通交易和開發利用等方面還存在標準不完善、技術能力不足等問題。同時,數據治理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有待完善,一些規定比較原則,數據權屬界定不明確,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等相關制度有待細化。加快釋放數據要素潛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改革的任務很重,同時也意味著潛力還很大。要深入研究新型工業化的動力機制,打通堵點卡點,充分激發發展動力。
(五)關于安全保障
沒有安全,一切都無從談起,已有的成果也可能化為虛無。我國工業發展正處在由大變強的重要關口,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面臨的矛盾和風險挑戰明顯增多,比如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風險、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風險、新技術新業態發展帶來的風險,以及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等風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必須把防風險放在突出位置,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樹牢發展是硬道理、安全也是硬道理的理念,強化底線思維、極限思維,加強對可能出現的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的跟蹤研判,及時完善應對預案,做到心中有數、手中有策、行動有力。防范和化解風險是未來一個時期的重大課題,要深入研究、抓實抓牢。
(六)關于行業治理
一段時期以來,部分行業非理性競爭問題突出,對企業經營、產業升級、經濟增長、國際合作等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引發社會各方面的廣泛關注。產業、企業的培育可謂千辛萬苦,而非理性競爭毀掉一個企業、毀掉一個產業,可能就在一夜之間,我們絕不能容忍這種事情發生。抓行業必須抓治理,實現新型工業化、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推進行業治理現代化,“十五五”時期應該有大的進展。要錨定實現新型工業化的目標任務,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標本兼治、系統治理,突出堅持依法治理,突出強化行業自律,突出落實監管責任,突出提升服務能力,著力完善制度機制、優化產業生態,不斷提高行業治理現代化水平。行業治理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程,要加強統籌謀劃、綜合施策、提升效能。
三
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理論學習研究走深走實
實踐發展永無止境,理論創新也無止境。要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論述,持續做好新型工業化理論學習研究,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一)扎實做好新型工業化理論的體系化學理化闡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理論的體系化學理化,是理論創新的內在要求和重要途徑”,“理論闡釋要以深入研究為基礎,研究深入,闡釋才能透徹”。要立足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緊密結合豐富多彩的新型工業化實踐,大力加強新型工業化理論的體系化學理化闡釋。一要深入研究新型工業化理論提出的具有原創性、時代性的理論觀點,深刻揭示其重大論斷、重要命題的理論背景和學理依據,為深刻把握其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提供學理支撐。二要研究闡釋新型工業化理論在習近平經濟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系統分析以新型工業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機理以及引領帶動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運行規律等。三要樹牢開放視野、世界眼光,跟蹤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發展態勢,加強對國外工業化發展實踐與理論動態的研究,闡釋新型工業化理論對全球工業化的貢獻。
(二)加快構建多方參與的新型工業化理論研究工作格局
加強新型工業化理論研究是一項系統工程,要集思廣益、開門問策。一要發揮部新型工業化研究中心的作用,完善“1+7”新型工業化智庫機制,組織開展重要論述的系統解讀,圍繞重大理論問題開展聯合研究。二要發揮哲學社會科學“五路大軍”的作用,健全協作機制,匯聚高校、黨校、科研院所、黨政機關研究部門等研究力量,堅持集中攻關和長期研究相結合,搭建理論研究共同體平臺,拓展體系化研究和學理化闡釋的廣度和深度。三要加強與地方、企業的互動研究,聯合開展調研,以實證研究滋養理論創新,不斷提升創新理論的科學性和實踐性。
(三)加大創新理論的宣貫力度
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理論傳播就要跟進一步。要在宣傳闡釋上下大力氣,進一步凝聚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強大合力。一是辦好《新型工業化》期刊。《新型工業化》是部黨組決定創辦的期刊,也是部機關刊物。要堅持正確的辦刊方向和輿論導向,把政治性擺在首位,深入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論述的核心要義、實踐要求和時代價值,著力加強內容提升和形式創新,聚焦熱點焦點問題策劃專欄專刊,把期刊辦成一份理論水平高、影響力大、可讀性強的國家級權威期刊。二是策劃推出典型案例集。緊扣新型工業化重點領域,深入挖掘各行業、各地區典型經驗和成功模式,通過“政策+案例”“數據+故事”等方式,運用全媒體手段進行廣泛傳播,增強宣傳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讓基層干部和廣大企業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三是構建新型工業化敘事邏輯和話語體系。立足全球產業變革演進大勢,構建新型工業化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敘事基底,深入闡明新型工業化的時代價值和歷史意義,鮮明提出中國立場、中國主張,形成既體現中國特色又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話語體系。
來源:《新型工業化》期刊2025年第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