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 創新中國開啟關鍵五年——“十五五”科技坐標解讀之一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10-27 點擊:次
剛剛閉幕的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對未來五年發展作出頂層設計和戰略擘畫。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一條重要經驗,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個重要政治優勢。
從1953年至今,15個五年規劃(計劃)見證著中國從一窮二白到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引領我國科技事業取得長足發展,成為世界上具有影響力的科技大國。
“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也是科技強國建設承上啟下、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我國未來科技創新事業的關鍵五年擘畫了新藍圖、錨定了新坐標。
自主創新的“關鍵推力”
五年規劃是我國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定盤星”,也是我國科技事業“接力式”進步的“關鍵推力”。
“五年規劃作為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經驗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顯著政治優勢,對國家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起到了方向指引、集聚動能、破解時代發展難題的戰略性引領作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黨委書記劉冬梅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說。她認為,在五年規劃的持續引領下,我國科技創新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培育了新動能新優勢。
在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看來,科學編制和實施五年規劃,已成為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體現,在整個國家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少受訪專家表示,五年規劃同樣對我國科技創新事業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呂薇認為,五年規劃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長遠布局、接續推進,為經濟社會發展包括科技創新制定目標、方向和任務,具有連續性、繼承性和創新性,比如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科技自立自強”,這種堅持傳承和創新的戰略定力彰顯了中國之治的優勢。
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的五年規劃,凝聚各方創新力量,集中資源攻克重點領域技術難題,并在關鍵領域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2年的第34位躍升至2025年的第10位,高水平國際期刊論文數量和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5年世界第一,高新技術企業超50萬家,以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核心內容的“三新”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18%……
中國科技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背后,是五年規劃這一國家戰略引擎的持續發力——
從“向科學進軍”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科教興國到建設創新型國家,再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黨對科技事業的領導和謀劃,通過一個個五年規劃部署落實;從“七五”的863計劃布局高技術攻關到“十四五”的科技自立自強,政策連貫性、研發投入爆發、創新生態優化共同書寫了波瀾壯闊的創新史詩。
面向未來五年,《建議》提出,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這一戰略要求,將進一步指引科技創新事業跨越發展,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再上臺階,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澎湃動能。
科技跨越的“關鍵保障”
“十四五”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歷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五年,同樣離不開“十四五”規劃的科學布局和切實落地。
仰望星辰,從“嫦娥”攬月到“天問”探火,中國航天以堅實的步伐邁向深空;放眼大地,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穩居世界首位,CR450動車組鞏固擴大高鐵技術世界領跑優勢,自主創新讓“中國名片”愈加亮眼;挺進深海,“奮斗者”號載人深潛萬里海底,“向海圖強”邁出嶄新步伐……一系列輝煌成就,勾勒出“十四五”期間科技事業發展的壯美圖景。
多次為科技規劃建言獻策的呂薇表示,“十四五”規劃將創新驅動發展置于國家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明確加快科技強國建設目標,強調注重原始創新并持續加強基礎研究,培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統籌科技創新與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些都是“十四五”期間我國科技事業躍上新臺階的驅動因素。
采訪中,專家們紛紛表示,“十四五”規劃和“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通過系統性制度設計、戰略性資源配置和深層次體制機制改革,為我國科技事業的歷史性跨越提供了根本保障。我國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物質科學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逐步破解“卡脖子”難題。
值得關注的是,五年來,我國構建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形成全鏈條的創新支撐政策體系。從財稅、金融、經貿、產業等各個方面,推出有利于科技創新的政策“組合拳”,促進了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不斷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十四五’時期,我國科技體制改革打開新局面,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基礎前沿研究實現新突破,戰略高技術迎來新跨越,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臺階,以科技現代化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邁出新的堅實步伐,實現了良好開局。”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萬勁波感慨,這為“十五五”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也讓我們有底氣打更硬的仗。
強國之路的“關鍵攻堅”
從“十四五”時期科技實力躍上新臺階,到“十五五”時期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再到二〇三五年實現科技實力大幅躍升,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對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頂層設計清晰而鮮明、堅定而有力。
“十五五”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成科技強國的關鍵攻堅期。在劉冬梅看來,“十五五”規劃是推動科技強國建設的關鍵規劃。
“‘十五五’時期,以人工智能為核心驅動力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全面開啟、加速演進。世界主要國家對科技競爭制高點爭奪更加激烈,中美科技博弈不斷加劇。我國產業轉型升級迫切,人口老齡化等問題突出,對高質量科技供給也提出新需求。”她認為,“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原始創新,進一步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進一步提高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高質量的科技供給。”
萬勁波分析,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必須在“十五五”取得決定性進展。未來五年是中國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歷史機遇、競贏大國科技博弈、以科技強支撐引領國家強的關鍵五年。比如,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扎實推進科技強國建設“五大任務”,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源源不斷涌現和催生新質生產力。
“全會對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進一步作出部署和安排。這次把新質生產力與創新做了更緊密的結合,明確了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源頭。”董煜表示,這意味著教育、科技、人才鏈條將進一步打通,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進一步深度融合。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科技部部長陰和俊表示,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洞察國內國際發展大勢、準確把握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我們相信,經過未來五年的奮斗,中國的科技實力又將邁上一個大臺階,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促進高質量發展將取得更大成效,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陰和俊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