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門詳解“十五五”規劃建議,國資將向新興產業集中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10-28 點擊:次
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鄭柵潔在近日舉行的中共中央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經濟靠實體經濟起家,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建議》明確把“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擺在戰略任務的第一條,部署了四方面重點任務,可以從“固本升級、創新育新、擴容提質、強基增效”這四個方面來把握。
工信部近日召開干部大會,傳達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部署貫徹落實工作。會議強調,縱深推進制造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縱深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突出“強筋壯骨”、價值創造、安全保障、行業治理,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加快建設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國務院國資委黨委近日召開擴大會議要求,更好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和戰略支撐作用,推動更多國有資本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
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
與“十四五”規劃一脈相承,全會繼續把推動高質量發展確定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要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并將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排在“十五五”各項經濟社會發展任務的首位。
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表示,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同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首要任務。在“十五五”的發展目標當中,把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作為第一目標,第一目標又和中國式現代化的首要任務相對應,形成了鮮明目標導向下的路徑指引。
全會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優化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促進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制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2020—2024年,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從31.3萬億元增長到了40.5萬億元,制造業增加值從26.6萬億元增長到了33.6萬億元,整個“十四五”期間制造業增加值增量預計達到8萬億元,對全球制造業增長貢獻率超過30%。
傳統產業是當前我國產業體系的“基本盤”,增加值在制造業中占比80%左右。
鄭柵潔介紹,《建議》提出推動重點產業提質升級,鞏固提升化工、機械、造船等行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等舉措。這將加快推動傳統產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初步估計未來5年會新增10萬億元左右的市場空間,釋放出巨大的發展動能和民生紅利。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張曉晶表示,未來對于制造業的發展要給予高度重視,包括在經濟發展中保持制造業的合理比重,也就是說,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如何能保證科技的領先地位,先進制造業就是最重要的抓手。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也認為,傳統產業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傳統產業利用新技術進行改造升級,也能形成新質生產力。傳統產業是基本盤,也是我國產業最大底座,約占整個產業80%,如果忽視傳統產業,會造成產業的斷檔。
未來十年再造一個高技術產業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對產業發展的影響日益深入,特別是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引發產業發展模式、企業形態等出現深刻變革。如何抓住先機、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是“十五五”規劃需要回答的問題。
鄭柵潔表示,《建議》提出打造新興支柱產業,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這將催生出數個萬億級甚至更大規模的市場。《建議》還提出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推動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這些產業蓄勢發力,未來10年新增規模相當于再造一個中國高技術產業,為我國經濟大盤、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表示,“再造一個中國高技術產業”,既是對自身產業能力的自信,更是推動經濟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爭奪全球科技產業競爭主動權的關鍵舉措。而“再造”的核心支撐,在于“當下有扎實根基、未來有廣闊前景”的雙重優勢。“再造”高技術產業需破解核心技術、高端人才、市場化機制三大瓶頸,離不開政府、企業、科研機構三方協同,打造高效創新生態。
打造新興支柱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也離不開深化改革。工信部部長李樂成撰文分析,2024年,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僅約13.4%,與傳統產業80%左右的占比相比,還只是“小塊頭”。動力從哪來?要靠創新、靠改革。從深化改革看,當前制約工業和信息化高質量發展的堵點問題、影響經營主體活力的難點問題、危及產業安全的風險問題還不少。
他談到,比如,數據已成為新型生產要素,但目前我國數據資源利用不足,制約數據“供得出”“流得動”“用得好”的卡點堵點問題依然突出,數據采集、流通交易和開發利用等方面還存在標準不完善、技術能力不足等問題。同時,數據治理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有待完善,一些規定比較原則,數據權屬界定不明確,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等相關制度有待細化。加快釋放數據要素潛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改革的任務很重,同時也意味著潛力還很大。
推動國有資本向新興產業集中
“十四五”期間,中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投資年均增速超過20%。實施中央企業產業煥新、未來產業啟航、“AI+”等專項行動,持續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布局。中央企業聚焦9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6個未來產業,結合企業資源稟賦,進行系統化布局,逐步積厚成勢。
國務院國資委發布的一組數據顯示,“十四五”以來,中央企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累計投資達到8.6萬億元。2024年中央企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營業收入突破11萬億元,近兩年營收貢獻度提升8個百分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等5個領域的收入均超過萬億元,中央企業新能源累計發電并網裝機容量約占全國的一半,工業軟件市場規模占全國比例超20%,新動能、新優勢在加快塑造。
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袁野日前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久久為功。將以高質量編制和實施“十五五”規劃為契機,立足國家所需、產業所趨、央企所能,持續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力度,不斷提升工作質效,加快打造一批引領未來競爭的新興支柱產業,進一步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
近段時間以來,國務院國資委在多個場合密集表示,將持續加大政策供給,引導中央企業培育更多引領產業升級、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新興支柱產業。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研究員周麗莎表示,隨著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必須緊跟國家發展戰略,推動國有資本向新興產業集中。通過向新興產業集中,可以推動央企在新技術、新領域、新賽道上取得突破,從而提升央企的核心競爭力。在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等方面,通過向這些領域集中國有資本,可以確保國家在這些關鍵領域的戰略安全兜底作用。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徐磊表示,當下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面臨多重挑戰,貿易保護主義、地緣政治沖突、非傳統安全挑戰等外部沖擊加劇,需求擴張的內生動力仍然不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培育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主陣地。
徐磊表示,下一步,中央企業要著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以“精”提質,進一步提升新興產業布局的精準性,實現高質量發展。持續加大新興產業領域投資,更加注重投前評估和投后評價,以高質量投資引領高價值增長。
(來源:第一財經)

